English

首页>>爱眼知识

眼科科普丨四十而“惑”,老花眼的自救指南来了

作 者:admin发布时间:2025-06-17 14:02:29

老花眼,学名老视,随着年龄的增长,眼睛的调节能力会变差,即使远视力矫正得很好,看近处的物体还是不太清楚。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,老视已成为21世纪迫切需要面对的视觉挑战之一。

一般而言,老视前期是指年龄在35-45岁,老视早期是指45-52岁,老视晚期或绝对性老视是指年龄大于52岁。2015年,全球老视患病人数估计为18亿人,到2020年这一数字增加到21亿人。预计到2050年,近视人口将达到惊人的47.58亿人,其中约9.38亿人可能患有高度近视。随着人口老龄化,40岁以上同时患有近视和老花眼的人数将显著增加,相关数据显示,2021年中国老视人口超3.9亿。

现在,38岁-48岁的人群,许多80后已显现出老花早期的征兆,即年龄相关性调节不足的现象。在这一阶段,通常会出现近距离视觉任务的障碍,例如阅读小字时需拉长距离或依赖更强的光线。这种现象源于随着年龄增长,眼睛的调节功能逐渐衰退。老视初期的人群可能会察觉到,在进行精细视觉任务时,例如缝纫或操作小型工具,眼部疲劳感显著加剧,且需更频繁地休息。此外,他们在夜间驾车时也可能面临挑战,由于对比敏感度和夜视能力的降低,导致识别路标和行人变得更为困难。

目前,对于近视、远视、散光等屈光不正的眼部问题,大家的认知相对全面。然而,关于老视,尤其是老视的治疗,仍普遍存在诸多误区。

 

误区一:老花眼是老年病?!老年人才会老花!

这是一个常见的误区。实际上,老花并非老年人的专属,确实它的发生与年龄增长有关,但并不意味着只有老年人才会出现老花的症状。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用眼习惯的改变,老花眼的发生有年轻化的趋势。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、手机等电子产品,缺乏足够的休息和运动,都可能加速眼睛的老化过程,导致老花眼提前出现。因此,越来越多的在工作中仍担任骨干角色的中年人群,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视近困难的现象。提前了解老花的相关知识,预防并延缓老花症状,才能更好地进行初老期的眼部保健。

 

误区二:近视眼不会老花?!

这又是一个常见的误解。许多人以为近视眼的人不会患上老花眼,然而,这种看法并不正确。近视眼和老花眼是两种不同的屈光问题,二者之间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。

近视眼是指眼睛在未经调节的状态下,平行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,焦点落在视网膜前方,导致远处物体显得模糊不清。而老花眼则是随着年龄增长,晶状体逐渐丧失弹性,调节能力减弱,进而使得近处物体难以清晰辨认。无论是近视眼还是远视眼,随着年龄的递增,都同样会面临老花眼的困扰。不过,低度数的近视眼在老花眼出现时,可以通过摘掉近视眼镜来清晰地观看近处物体,从而无需额外戴花镜看近处。

 

误区三:老花眼只能戴花镜?!

老花镜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凸透镜的放大效应,将近处物体的影像清晰地投射到视网膜上,从而显著提升中老年人在阅读、书写及其他精细操作中的视觉清晰度。选择恰当的花镜度数至关重要,因为度数不合适可能导致眼疲劳、头痛等不适症状。因此,强烈建议在配戴老花镜前进行专业验光,确保镜片度数与个人的视力状况完美匹配。

事实上,老花眼的治疗方法并非仅限于戴老花镜。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,目前已有多种手段能够有效改善老花眼症状,提升视觉质量。治疗老花眼的方式包括光学晶状体矫正、角膜激光屈光手术以及药物治疗等新型疗法。在光学晶状体矫正方面,常用的策略是增加焦点数目或延长焦点深度。多焦点IOL能够在两个或多个焦点处提供最佳视力,相较于单焦点IOL,多焦点IOL为患者带来了更优的中近视力,这一点尤为重要,因为大多数日常活动,如驾驶、阅读和操作设备,均需在中近距离进行。然而,多焦点IOL不可避免地会分散光能,导致对比敏感度降低,并增加光学干扰现象(如眩光、光晕等)。

 

角膜激光手术不仅能矫正老视,更常见的是在矫正近视、远视及散光的同时,一并矫正老视。具体方法包括单眼视矫正法、角膜多焦点切削塑形法以及角膜层间植入物法,这些方法依据双眼间模糊抑制原理,能够有效提升老视患者的远视和近视能力。近年来,药物治疗因其非侵入性和可逆性而备受关注。美国FDA已批准两款单组分毛果芸香碱滴眼液用于治疗老花眼。此外,相关药物及其复方制剂的研究和应用也在不断增多,部分药物已进入临床Ⅱ/Ⅲ期试验阶段。

在初老阶段,维持营养均衡对眼部健康同样至关重要。食物中富含的维生素A、C、E以及锌、硒等抗氧化物质,这些营养素能有效保护视网膜,减缓眼睛老化进程。例如,胡萝卜、菠菜、西兰花等蔬菜,以及蓝莓、猕猴桃等水果,均为理想的选择。

此外,定期进行眼科检查是初老期眼保健的关键环节。通过专业的眼科检查,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眼部问题,如白内障、青光眼等常见老年眼病,有效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。

综上所述,针对初老期的眼保健,需综合多方面措施,包括优化用眼习惯、实施光学矫正、注重饮食营养以及定期进行眼科检查,以全方位保障眼部健康。

 

作者:张琳

天津市健康科普专家库(2024版)专家

天津市眼科医院 屈光手术中心 副主任医师